北京市高教學會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

    1. <u id="p5beq"><sub id="p5beq"></sub></u>
      <tr id="p5beq"></tr>

       
       行業動向
       
      行業動向 您現在的位置:網站首頁 > 行業動向    
      行業動向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非獨立法人科技期刊、學術期刊編輯部將另行制定改革辦法

      日期:2011/11/25 10:42:47                                                        瀏覽次數:5471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
      在中國記協第十九期“新聞茶座”上的主講實錄
       
       
      各位國內外新聞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在中國記協“新聞茶座”活動中和大家見面,圍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問題和大家進行交流。我謹代表新聞出版總署、代表柳斌杰署長,向在座的國內外記者朋友們致以誠摯的問候。
       
      新聞報刊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堅守意識形態陣地、傳播科學理論、傳承優秀文化、引領時代潮流、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歷史使命。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我國新聞報刊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在改革、發展、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在事業和產業發展方面,中國報刊業取得輝煌成就,正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自身科學發展
       
      “十一五”時期,在傳統媒體穩步、健康發展的同時,我國報刊網站、電子報刊、網絡報刊等新業態發展迅速,6家報業集團、報刊社(成都商報博瑞傳播、解放日報新華傳媒、北京青年報北青傳媒、中國計算機報賽迪傳媒、廣州日報粵傳媒、浙江日報浙報傳媒)的經營部分已經在境內外上市,1069家報刊單位轉企,39家報業集團實行了編輯和經營兩分開,大眾消費和科學技術類期刊集群開始出現,中大型報刊骨干企業正在形成。63家期刊與國外開展版面合作,報刊發行體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從產業發展看,報刊產值穩步增長,成為我國核心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新聞出版總署產業調查統計,2010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39種,總印數452.1億份,比2009年增長3.0%;實現總產出734.9億元,較2009年增長13.8%;每千人日均擁有報紙92.5份,增長2.6%;報紙普及率每戶0.3份,增長3.3%。有23種報紙的平均期印數超過100萬份。2010年,中國報紙廣告收入為381.5億元,同比增長2.98%。2010年,全國共出版期刊9884種,總印數32.2億冊,比2009年增長2.0%;實現總產出156.5億元,比2009年增長4.1%;人均年擁有期刊2.4冊,較2009年增長1.6%。
       
      從新聞宣傳及輿論引導能力看,報刊發揮著與基層群眾聯系廣泛的獨特優勢,解疑釋惑,有效引導,平衡心理,化解矛盾,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科學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聞媒體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從報刊資源集中度看,報刊業以黨報、都市報刊為主體整合資源而組建大型新聞傳媒集團日益顯現出市場競爭的優勢。我國報刊產業要走上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規;、集約化發展之路,迫切需要組建大型新聞傳媒集團,引領產業發展、增強新聞傳播能力。目前報刊業已經內生做強做大的需求。報刊集團參與出版、視頻、廣電、演藝等業務,省報集團與地市合辦地方版都是做大文化產業的擴張沖動。各地報刊管理部門也積極推進報刊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建設,利用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實現報刊業的新飛躍。
       
      從公共文化服務看,報刊業正開拓城市社區及農村市場,進一步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其中黨報農村版,都市報社區版、地方版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總結包括報刊在內的新聞出版改革,我們有以下經驗和體會點:一是解放思想,總體設計。在改革之初,根據體制改革中突出存在的觀念和思路問題,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引導行業轉變觀念、理清思路,明確了性質決定體制、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活力的改革思路,依據新聞出版業不同屬性、不同功能、不同層次的改革對象,分別設計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企改制、事業單位兩分離的改革路線。二是實事求是,分類指導。新聞出版總署對出版物發行、印刷、復制、進出口等產業屬性強的新聞出版單位,首先推動整體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音像、電子、網絡、數字出版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出版單位,實行全行業轉企改制;對圖書、報刊出版單位區分不同性質,促進事業性出版單位進行事業性質改革,推動經營性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培育新興市場主體;對報刊體制改革按時政類和非時政類兩類不同性質進行;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也制定出明確指導意見。三是由易到難,加快推進。從自己做起,新聞出版總署在中央國家機關率先完成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實行行政審批“一站式”服務,基本形成依法行政、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從積極探索、開展試點到擴大試點,再到全面展開、由點到面,加快推進,取得一系列階段性重大成果,空前地解放了新聞出版生產力,帶來了新聞出版事業大繁榮、產業大發展和整個行業傳播力、競爭力的大跨越。
       
      二、當前我國報刊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我國報刊業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第一,從體制上看,國外報刊均是企業,但是在中國很多報刊仍然是“事業單位”體制。目前,全國共有報刊11833種,涉及出版單位4591家,除小部分是肩負黨和國家重要宣傳使命的時政報刊,絕大多數是非時政類報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文化體制的改革,現有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大多不具備法人資格和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且存在數量過多、規模過小、布局分散、結構不合理、市場競爭力弱等突出問題,嚴重制約了報刊出版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競爭力。
       
      第二,互聯網技術在中國不斷創新,物聯網、云計算等互聯網新技術、新理念推動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博客、播客、微博客、視頻分享、社交網絡、3G網絡等新技術、新業務呈現裂變式發展,極大地豐富了讀者和受眾的閱讀方式;ヂ摼W的新聞傳播能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最活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新媒體,成為人們及時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對傳統報刊業形成巨大沖擊。
       
      第三,從國際競爭看,我國報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不強,在國際上沒有多少影響力。2008年,我國報刊主業收入達到了700億元人民幣,2009年繼續保持了7%左右增長速度,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德國貝塔斯曼集團的年營業收入是200億歐元,默多克新聞集團年收入210億美元。中國國內報刊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很弱,資產和年銷售雙超百億的報刊業集團還沒有,我國新聞媒體發出的聲音在國際上影響力有限,發自中國的真實聲音國際上往往聽不到,這與我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第四,從滿足市場需求看,我國報刊發展與人民群眾對報刊需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在去年提出了今后10年我國新聞出版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新聞出版業的發展目標是“向新聞出版強國邁進”。在報刊方面,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國年人均消費期刊3.2冊,年每千人擁有日報130份以上。目前,我國人均消費期刊2冊多,年每千人擁有日報不足100份,還有不小的差距,急需加快改革,加速發展,開拓市場,擴大消費量。
       
      綜合分析今后五年的發展環境,我們認為,今后幾年,仍然是一個機遇大于挑戰的態勢,中國的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的條件更加有利、空間更加廣闊、后勁更加充足。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賦予了更重要的歷史使命,文化產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在推動新聞出版業改革發展方面的整體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二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進入高速增長期,將為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三是非時政類報刊改革的強力推進,將為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強大的動力。四是科技進步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將為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提供傳播手段創新、內容形式創新的持久活力。五是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發展認可度不斷提高,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將為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開辟了資本通道和融資渠道。六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的持續加快,將為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七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將為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特別是近年來,新聞出版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取得的成果逐步鞏固,積累了新經驗,深化了新認識,為“十二五”時期新聞出版業又好又快發展積淀了新的力量。
       
      三、深化報刊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優化報刊資源和結構。
       
      今年年初,中央強調,下一步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要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我們正按中央要求開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穩步推進?偟臅r限要求是,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轉企改制任務。具體實施上,中央和地方同步推進,分批次進行。首批轉制的中央各部門各單位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已在8月底前報送改革方案,年底前完成轉企改制任務。
       
       這次報刊改革和去年年底全面完成的圖書出版單位體制改革不同,難度更大些。從微觀上看,報刊出版單位數量很大、類型多樣、情況各異、結構復雜,不像圖書出版單位那樣規整。因此,推進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工作,要根據報刊出版單位的不同性質和功能,分期分批進行。其中,省級、副省級和省會城市黨委機關報刊所屬的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文化、藝術、生活、科普等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專業技術性較強的行業性報刊出版單位;隸屬于各類企業法人的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要先行轉企改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所屬的都市類和財經類報刊;省級、副省級及省會城市黨報黨刊所屬的晚報、都市類和財經類報刊等出版單位,同時先行轉企改制,F行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中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報刊編輯部,原則上不單獨轉企改制,區別不同情況,并入其他新聞出版傳媒企業或予以撤銷?蒲胁块T和高等學校主管主辦的非獨立法人科技期刊、學術期刊編輯部,將另行制定具體改革辦法。
       
      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只是文化體制改革邁出的第一步,從推進轉企改制到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體制改革還要作出更多努力,必須進一步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企業進行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
       
      1.繼續推進新聞出版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按市場規則和新聞出版業發展規律進一步推動出版企業深化內部改革,指導新聞出版企業建立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征的現代企業制度,指導和推動一批具備條件的出版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者,明確所有者、經營者各自職責,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切實提高新聞出版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2.繼續打造新聞出版骨干傳媒企業。要打破傳統按行政梯次、行政區劃配置出版資源的局面,打破條塊分割,推動出版資源由縱向配置轉向橫向配置。繼續推動中央層面人文、教育、科技三大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建設。要在科學研制方案基礎上,啟動全國南北兩大出版物發行集團公司籌建工作,為建立全國統一、集中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城鄉貫通的現代出版物流通體系奠定基礎。
       
      3.繼續促進新聞出版企業加速與科技的融合。要大力推進企業技術進步,鼓勵、引導企業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向技術改造,形成面向市場的新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機制。要鼓勵和支持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改造傳統基礎設施,推動企業提高應用高新技術改造生產手段的能力,加快新媒體、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提高新聞出版傳播能力。要推廣高效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大力推動綠色印刷,發展環保、低碳、可持續的新聞出版業。
       
      4.繼續推動新聞出版單位強化內部管理。要積極探索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適合新聞出版業發展實際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要以明確范圍、規范程序、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為重點,建立健全企業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要推動企業內部管理創新,強化管理和成本核算,形成有效的激勵和制約機制。新聞出版總署將就推動出版企業創新內部運行機制、強化出版導向管理、探索建立企業工薪制度、資產收益制度、上市公司和股份公司激勵機制等問題,出臺規范性文件,引導企業進一步深化內部機制改革、增強內在活力。
       
      記者朋友們,如果用一個字概括新聞媒體近三五年來的進步情況,那就是“大”,我們通過大改革,實現了大發展,完成了大跨越,取得了大變化。如果再用一個字概括今后五年新聞媒體的發展趨勢,那就是“強”。根據胡錦濤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三加快、一加強”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我們在《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中,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國新聞出版業的發展目標,這其中關鍵性的指標是,到“十二五”期末,要實現新聞出版業總產出29400億元、增加值8440億元。相信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在新聞出版戰線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這些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屆時,歡迎中外媒體一如既往地給我們宣傳報道和支持。
       
      謝謝大家。
       
      消息來源:中國記協網        2011年11月17日
      版權所有:北京市高教學會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 設計制作:無憂網絡